新聞來源:華視新聞
林季霏 採訪/撰稿 吳之銓 攝影/剪輯 / 桃園市
台灣超過60%的土地被森林覆蓋,可以說是個森林之島,林木資源豐富,卻因為長期的禁伐,大家已經習慣要種樹,不能砍樹。但您知道嗎?我們以為的環保觀念、卻可能引發更大的環境破壞,因為,造紙、家具、蓋房子所需的木材,有高達99%仰賴進口,來到台灣的運輸航程,所累積的碳排放,平均每年37.6公噸,大約要960個大安森林公園的樹木,才能吸收平衡!而台灣的森林若長期缺乏疏伐,無法引進陽光就容易生病,也會造成生態不平衡。因此,適量的砍樹,善用國產材,已經成為台灣森林永續的新課題。
走在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,這裡的樹像一排排整齊的衛兵,又直又高,除了光蠟樹之外,最多的是柳杉,斯創教育工作群經理盧居煒說:「如果是一個天然的森林,它應該是有很多,可能有很直的樹,也有很多比較矮一點的,看起來很多層次的感覺,但是這裡大部分看起來就是很整齊,樹都很高然後都長得很直,沒錯這裡是人種的,我們把它叫做人工林」。
這片人工林從71年前陸續栽種,如今已經長成參天大樹,這些樹每增長1公噸重,就可以吸收1.6公噸的二氧化碳,釋放1.2公噸的新鮮氧氣,並且將碳儲存起來,轉化成木材,因為有環保及水土保持的功能,加上遊客來這兒登山,呼吸新鮮空氣,這裡的每一棵樹都是寶,但這次,林務局安排遊客體驗的行程卻不一樣,要大家尋找哪棵樹必須被砍下。
攀樹技術師林韋銘說:「大家可以稍微看一下它的枝幹的部分,我們其實希望這些木材是直直的,然後一直往上長,但是它在上面分開來了,未來它可能就是,我們能夠比較好使用的就是它分岔以下的木材,所以我們就會挑選這棵狀態沒那麼好的樹木,來做一個疏伐的這個示範」。
當這樣鋸完了開口之後我會先離開這個現場說:「再請你們把它拉倒,這樣OK嗎好,再來再來用力喔,好我們可以稍微往前一點來這邊看」。
鋸下的這棵樹是柳杉,大家以為會有漂亮的紋理,聞到木頭香,不料湊近一看,怎麼這麼臭因為樹木它有腐朽說:「所以有一些真菌細菌在裡面發酵,所以就會有臭味」,原來這棵樹已經生病,如果沒有及早疏伐,樹幹會慢慢腐朽,隨時有倒塌的危險,仔細看這片林地,就像集中營一樣,樹特別密也特別細瘦。
林季霏記者說:「為什麼要疏伐呢,來看看這片樹林,樹和樹之間的距離太過密集,像這棵生長不良,細細瘦瘦的已經生病,而另外一棵已經傾倒造成危險」。
像這樣的樹林,其實是不健康的,早期人工林栽種的時候,為了讓樹往上生長,避免增生旁邊的枝條,會刻意將樹苗種得密集,斯創教育工作群經理盧居煒說:「假設這裡面有一千棵,然後這些小樹苗慢慢長長長,長大的時候,就會發生像這樣的狀況,我如果要讓比較健康的樹長得更好,我就可以做什麼事,把一些可能像,這個看起來長得比較矮,看起來長得比較不健康,我就把它疏伐掉」。
中興大學森林系副教授楊德新說:「這兩棵樹距離大概只有一米,因為彼此競爭,那一定是有一個是優勢,如果這邊是可以去把它疏伐掉的話,它能夠獲得到的養分跟土地都會比較好,所以你可以看到說這棵樹,現在看起來這棵樹的徑直,胸徑大概有五十公分上下,跟鄰近的樹比起來,它是比較大的」。
健康的森林應該是像這樣,擇優汰劣,不斷疏伐,讓樹長得又高又壯,中興大學森林系副教授楊德新說:「取下來做利用不是為了要利用木材而已,而是在這樣子的環境裡面,除了木材可以利用之外,還可以促進森林的健康」。
疏伐後的森林,陽光可以透進來,有利於植物的多樣性生長,新種植的樹苗,讓森林生生不息,原本這是個正向的循環,但過去的歷史傷痛,卻讓砍樹一度成為台灣森林的禁忌,台灣森林百年悲歌,從日治時代起,日本人大量砍伐紅檜扁柏及野生樟樹,平均每年20萬立方公尺,戰後國民政府剃頭式地砍掉天然林,每年超過100萬立方公尺,改種單一品種的人工林,天然珍貴林木愈來愈少,山老鼠就愈猖獗,1987年丹大林區數百公頃紅檜原始林被伐,學界環保團體走上街頭為森林請命,1991年政府宣布全面禁伐天然林,台灣終止了血淚森林,為了撫平傷口,開啟長達30年的禁伐令。
攀樹技術師林韋銘說:「我們伐木可能會被人說你就是在破壞森林,法令的關係禁伐一段時間,所以當你這個產業是停下來的,相關的技術人員,他可能就必須面臨轉型,或者說他就會要出走」。
隨著林地轉型不再砍伐,台灣的林木產業逐年萎縮,但每一年,台灣的木材需求量約六百萬立方公尺,相當於塞滿整條雪山隧道,這麼多木材從哪來呢,供不應求,於是仰賴進口,每年從東南亞澳洲加拿大進口的木材,比例高達99%,台灣自有的國產材使用率只剩下1%不到。
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李允中說:「國外的木材,除了它可能會有一些,帶來一些進口運輸的碳足跡的增加以外,也有可能會用到其他國家非法的天然林的木材」。
進口木材到台灣,所累積的碳排放每年37.6公噸,大約要960個大安森林公園的樹木才能吸收平衡,而進口的木材當中,還有來自非法砍伐的天然林,不只破壞當地環境,也威脅台灣本土生態。林韋銘攀樹技術師說:「這些非法進口的木材,因為它可能沒有一些處理,或者是檢驗,所以它可能會有一些外來的動植物夾雜在裡面,一般外來種對我們本地的侵害,就是可能它沒有天敵」。
像沙氏變色蜥,隨著木材從中南美飄洋過海來台,2000年在嘉義發現第一隻,20年後對生態已經造成重大危害,意識到過度仰賴進口材引發的問題,林務局2017年進行全國森林盤點,推動木材使用在地化,計畫十年內,要將國產材的使用率,從不到1%增加到5%,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李允中說:「我們已經保護了140幾萬公頃林地,只有拿出11萬公頃的林地,來進行林業生產的規畫,這對台灣林業生產的部分,或環境保護部分都是可以來兼顧的」。
拉的時候用力推的時候輕輕的說:「有沒有聽到聲音,不太一樣,你在鋸的時候你要聽到這樣的聲音」,孩子們第一次拿手鋸鋸木頭,這是從人工林疏伐下來的樹段,體驗用最原始的方式,自己做杯墊,你用的力有點歪歪的唉累了喔說:「可以啦,有了有了,對就是這樣」,砍樹不是件輕鬆的活,體會伐木人的辛苦,也認識樹除了是動植物的家,可以乘涼享受芬多精之外,砍下來後還是生活上的好夥伴。
斯創教育工作群經理盧居煒說:「疏伐下來這些木頭可不可以用,可以,你們覺得可以做什麼用,堆肥,還有呢,燒掉,家具,疏伐下來的木頭還是有很多用途,有些木頭還是很好用,像你後面看到的那一座」。
這是淡江大學建築系師生,在森林住了半個月的時間,用東眼山在地疏伐的柳杉,搭蓋而成的觀景樹台,你看到的這個彎曲的曲面它就是一個原木喔說:「這個彎曲的全部都是同一棵樹」。
在台灣長大的木材,比進口木材更能適應台灣多雨潮濕的環境,可以作為建築結構,不同的樹種不同的特性,有的堅韌,有的富有彈性,有的具有香氣,提供木藝師更多發想空間,像這座長椅用疏伐下來的木頭結合洗石子材質,創造出具有台灣特色的復古風情,吉他彈奏,這把木吉他來自新竹山區種的相思木,音色特別溫潤。
國產材加工業者孫啟豪說:「國產的相思木非常非常漂亮,和美國或東南亞國家顏色會不太一樣」木頭的溫度結合在地的情感,國產材的重新出發,已經不是一味地砍樹,而是多了台灣文化的傳承,多了環保的使命。
民眾之前小時候都是接受這樣的教育說:「就是都是要愛護樹林啊,不可以去做砍樹的行為」,民眾我們早期的印象是這樣說:「不要去伐木不要去鋸樹,今天來給我感覺是不一樣的,因為透過剛老師的介紹,他們一直在講解,說其實國有材的運用是台灣滿欠缺的」,要突破1%的國產材使用率,不只樹育觀念必須被重新建立,對於進口材的低價競爭,盜伐之風會不會趁勢再起,而砍樹又如何確保水土保持不被破壞,都是台灣森林永續經營所要面臨的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