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產材向前衝!2019年木材自給率提升到1.2%,規劃伐採600公頃國有林

/國產材向前衝!2019年木材自給率提升到1.2%,規劃伐採600公頃國有林

國產材向前衝!2019年木材自給率提升到1.2%,規劃伐採600公頃國有林

新聞來源:農傳媒
文、攝影/ 林慧貞 製表/ 邱柏綱

臺灣一年進口600萬立方公尺木材,自給率僅0.8%,去年林務局喊出「國產材元年」,宣告重啟林業。經一年盤點,總計國內有將近7萬公頃人工林適合經營,林務局已訂出明年伐採量目標,國有林預計伐採600公頃,加上林務局輔導的私有林也將陸續伐採,預計國內木材自給率將提升到1.2%。

但臺灣從1990年禁伐天然林後,林業技術已停滯30年,社會對於伐木觀感不佳,今年7月甚至傳出臺東林區管理處未和當地原住民說明,便在臺東縣達仁鄉安朔部落疏伐,造成部分崩塌,再次引發外界質疑亂砍樹。本土林業復興之路,挑戰重重。

一年將盡,農傳媒回顧國產材政策,專訪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李允中。他坦言,臺灣林業中斷已久,林務局現場經驗不足,未來一定會尊重當地住民,事先取得同意後才伐採,甚至採用成本較高的架線集材方式,取代開闢作業道,降低對環境的衝擊。

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李允中表示,會加強和營林區當地住民的溝通,取得共識後才伐採。

明年林務局除繼續在市場推動國產材,另一重點是林業技術培養,針對包商和第一線伐採工人,預計在竹東建立林業教育訓練基地,聘請老師傅,實際到林地指導、實作;對內則開設工作坊,分別針對發包作業程序、契約文件等行政流程,以及架線集材、伐採技術、森林經營計畫等等,訓練第一線林管處人員。在兼顧環境衝擊、原住民文化的前提下,更新國內森林,振興林業。

問:林務局希望能經營臺灣人工林,不過森林關係國土保育,林務局是否已經調查出適合林業經營的區位、訂出每年伐採量和長遠林業經營計畫?主要考量的條件是什麼?

答:

林務局有林地經營分區,把國有林分成四大區塊,國土保安區、自然保護區、森林育樂區、林木經營區,每區塊有不同經營方式。

樹木經營都在林木經營區,有27萬公頃,分成人工林和非人工林(天然林),我們設定伐採條件是海拔1500公尺以下,坡度小於35度,這樣的森林面積大概有11.9萬公頃。

但這11.9萬公頃不是都要經營的區位,我們排除掉保護區、環境敏感的地方、崩塌地,之後再篩選距離,考量作業方便,超過林道或運輸道路一公里就排除掉。林務局在2014年完成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,2017年完成人工林清查,現在可以經營的國有林約6萬公頃

這6萬公頃中有2.6萬優先納入經營規劃,其餘約3.5萬是儲備區域。儲備區是因林道中斷需花比較多經費和人力修復,等林業發展起來,需要這些後備的林地時再投入。

公私有林(編按:指縣市鄉鎮林地、私人林地)部分,全臺約有13萬公頃,林試所2017年辦理私有林調查,先在GIS地理資訊系統上找出來,再扣掉環境敏感等等的地方,距離產業道路一公里內,篩選出大約4萬公頃可以生產,其中有3.4萬公頃竹林,1萬公頃木材。

總計,臺灣有近7萬公頃人工林適合經營,但其中可以馬上投入生產的大概2萬公頃出頭,包括國有林1.1萬,私有林1萬。

我們已經制定了民國106年~109年的疏伐計畫,108年國有林計劃疏伐600公頃,產出材積3.6萬立方公尺,但考量到原住民傳統領域溝通,這數字可能下修。

國有林部分我們已經掌握了種植的樹種、現況,但公私有林現有資訊較不足,不知道種什麼樹,申請獎勵造林的地方也只有樹種資料,但沒有生長、蓄積狀況。

公私有林明年預計伐採量目前沒有數字,不過明年林務局輔導的林業合作社,有2200公頃林地在輔導範圍內,預計每年可以增加將近1.5萬立方公尺材積。加上國有林3.6萬立方公尺,這樣加起來明年至少就有5萬立方公尺材積。

全臺國有林和公私有林預計每年可以提供1.5萬立方公尺材積木材。

我們不是馬上投入生產,是看哪邊先準備好了,會用產業聚落方式一塊塊發展。例如竹林有四大區位,桃園和新竹、苗栗、南投、高雄;木材區位則較不明顯,集中竹苗、南投,嘉義、高雄、花蓮也有一些。每個區位大多都有一個林業合作社。

我們用市場去拉私有林經營,推廣國產材,若收益好,林農自動會來經營。明年我們有把握提昇國產材到1.2%自給率。

問:臺東安朔部落傳出林務局未經族人同意,即在其傳統領域疏伐,甚至造成部分崩塌,可以說明這起事件嗎?林務局後續處理結果如何?

答:

臺東安朔部落闊葉樹生產區位廣達400公頃,林務局選取了5.9公頃做示範區,坡度我們都有判斷過,區位和規劃符合林務局的政策,一月發包。但我們忽略了這是原住民傳統領域,沒去溝通,部落心情非常不舒服,認為林務局沒有尊重他們。

另外,這裡是相思樹林,闊葉林動物相豐富,是原住民傳統獵場,原住民認為包商施工干擾環境,沒有獵物了。

還有水土保持問題,作業道之前是舊的路,已經3、40年沒人通行,舊路基還在,林管處以為舊的路整理一下就好,沒想到包商整理作業道時,沒有用函管或便橋,直接把原來山溝堵住,伐採後也沒有復原。

後來5、6月連續下雨,所有水都不走原來水路,流向作業道,看起來沖蝕就很嚴重。這的確是我們疏失,竟然沒有注意包商把路擋起來,我們現場經驗不足。

林管處馬上改善,把原本擋住水流的小土堤挖走,讓水走原來的路。另外,局長也指示設置專門聯絡窗口,跟部落溝通完才會繼續做森林經營。

我們也亡羊補牢,決定未來不輕易設作業道,用架線集材方式(在山區架設索道運輸木材),不過成本會增加,目前技術人力也不夠,架線集材技術是新年度訓練重點。

問:未來要如何建立伐採技術、連結產業鏈、培養人才,協助國產材發展?

答:

加強對內訓練,經過臺東安朔部落事件,我們發現現場人員經驗不夠,各林管處要交流經驗,沒有把握寧願先討論,謀定而後動。

發生事情前,我們就打算開工作坊,這起案例剛好作檢討。預計讓八個林管處兩兩分工,負責一個議題。

例如花蓮和臺東,負責發包作業程序和現場經營工作等行政流程,檢討契約文件、監工或發包程序那些需要改變;架線集材技術由羅東處和新竹處負責;森林經營計畫撰寫、FSC(森林管理委員會)認證部分,則是屏東林管處和嘉義處。我們會整理疏伐作業、林木伐採作業的經驗,寫出基本規範。

包商訓練也很重要,因為他們負責執行。我們重點放在架線集材技術,明年在竹東設教育訓練基地,用雇工方式,有興趣的包商可以送人來培訓,會雇請以前國寶級師傅,在我們直營林地現場教學、操作。

例如新竹處若有林地要疏伐,師傅帶學徒一起來,我們每天付工資給這些人,他們出師後可以當工頭帶其他年輕子弟

林木伐採、育苗等、公私有林經營、現場林地怎麼經營,技術也都漸漸流失,等業界人才需求量累積到一定程度,我們隨時會開班,師傅帶年輕徒弟。

林業技術中斷數十載,必須趕緊培養人才、傳承經驗,才能建立完整的產業鏈。

另外,我們會輔導林業技師公會加強功能,目前只剩6位林業技師執業,都是林務局退休的,已7、80歲。《森林法》規定,營林面積超過500公頃必須聘請林業技師,技師負責森林經營規劃,所有技術他都要會,例如這個林場砍哪塊木頭、種哪邊,砍下來林木如何運輸。但現在營林面積沒有那麼大,他們沒有工作,林務局希望可以把這些技師當作種子教師,傳承經驗。

我想強化技師公會功能,委託檢測造林成活率、材積調查等沒有牽涉到准駁公權力的例行業務,讓他們經常性營運,雇請新的人加入公會,由老技師引導年輕同仁,將竹東教育基地交給他們營運,幫林務局辦訓練課程。

年底,國內六個有林業科系的學校,和林務局、特生中心、林試所召開座談會,和學校交流我們三個單位目前研發重點、現在政府的方向,思考學校教育要怎麼配合。否則現在學校都不教伐木了,大部分有經驗的都退休了,希望學校針對我們發展方向可以補強這塊教育。

明年我們也考慮送人材到奧地利培訓,我們有跟奧地利買機器,所以有送課程,明年我們出機票費就可以學,預計送種子教官到國外去學習。

問:許多人擔心伐採、運輸樹木時,可能破壞環境,影響非目標植物,開闢林道和集材運輸時,如何降低環境干擾?

答:

很多人會說架線集材是傳統方法了,為什麼臺灣要發展這個?但臺灣森林地形和國外平緩的林地不一樣,不適合開作業道,用架線集材比較好,也可以降低環境衝擊。

但架線集材有門檻,機具可能都1、2千萬,很貴,我們會引進德國、奧地利、日本的機具,由林務局補助林業技師公會買下來,轉租給業者,有需求就可以來租,這些都是移動式機械。

這些機器平常由竹東訓練基地保管,定出辦法,租金就用在機械的維修管裡和保險。我們會想一些友善環境的方法。

回到市場上,以後林務局標案會指定某些技術,例如必須架線集材,我們提高單價,想賺錢的包商若沒有人材,可以送來培訓,用市場機制引導業者。

問:臺灣的木材生產成本較國外高,規格化程度也不像國外大企業如此整齊,說服業者使用國產材時有什麼策略和論述?主要想針對哪些產業推廣國產材?

答:

國產材貴又不方便、數量少,因此要去塑造形象,去年建材展我們就推出愛用國產材的十大理由,包括碳足跡、碳吸存、林農就業經濟等等。

第二步則是教大家如何辨識國產材,去年我們推臺灣木材標章,引進CAS台灣優良農產品規範和TGAP產品履歷,看臺灣木材標章就知道是在地國產材。

第三步,林務局帶頭使用國產材。我們和工程會溝通過,沒有綁標問題,材料比較貴就由公部門編列預算吸收掉,現在林管處有相關木構工程或採購家具,都會優先指名使用國產材。

市場方面,我們先鎖定文創產品,加值性高,用量不用太多,選擇好的國產材品質,交給設計師客製化供應,提高附加價值。

第二階段是小物件、家具,製作家具要有生產線,因此必須有穩定的材料。建立完整產業鏈後,我們會找家具業者來合作,現在已經找到文創家具業者,提供木材讓他們設計椅子,用網路行銷、限量。

國產木材數量少、生產成本較高,林務局預計先從文創商品、客製化家具推廣。

第三階段會進入建材,這必須要大量和穩定,林務局優先指定使用,第二是農委會首府單位,第三是教育部,學校課桌椅用國產材就夠了。

我們的目標是小而穩定供應國產木材,林務局會調節林管處伐採時間,7月、8月錯開來投標,不要同時集中,資訊公布在我們經營的「臺灣木材網」。

臺灣木材網是一個資訊平台,類似591租屋網提供訊息,讓有需要的人知道伐木、種樹、賣木材要找誰。由於具備公性質,我們會有人到現場幫忙查核資訊,很多林農認不得樹種,可能地是他爸爸留下來的,我們現場查核確保登出來的資訊正確。

我們希望這網站後續變成木材安定交易平台,廠商若想開生產線,林務局可以每年固定媒合訂單。

問:臺灣在日治時期和國民政府時代,大量砍伐原始林,引發國土保安危機,造成民眾負面觀感,1990年正式禁伐天然林,民眾對林業更是陌生,如今要重啟林業,如何和民眾溝通、扭轉大眾對於砍樹的印象?

答:

林務局面對的問題很多,天候、包商、原住民傳統領域、環保,外界對國有林有很多期待,所以我們技術面一定要做到最好,不見得要先考量到經濟。

我們對於國產材達到自給率5%有些規劃,但要慢慢做,建立產業,以前木材砍出來只能做板模,因為大家不知道國產材的用途、好處,淪落到最低階的板模。

局長對這產業設定是5到10年,要走穩每一步,畢竟當初環保團體跟我們誤會是很深的,等我們人才、技術都好了,自己可以做出生產循環來了,再擴大去推。教育可以先跑沒關係,我們希望盡量去改變大家對國產材的印象。

2018-12-27T14:05:08+00:002018/12/26|Categories: 科技與產業|Tags: |